- 09-10 · 鹿寨县2024年“歌仙刘三姐 人民山歌会”山歌人才培训班圆满结束~
- 07-26 · 2024年鹿寨县文化馆暑假少儿公益文艺培训班圆满结束啦!
- 07-23 · “红色七月 童心向党”鹿寨县2024年青少年文艺展演圆满落幕!
- 12-28 · 县长杨毅到文化馆开展调研
- 12-27 · 广西区群艺馆到鹿寨县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调研工作
- 12-26 · 今日辟谣
- 12-25 · 2023年鹿寨县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培训班

地址:鹿寨县龙田路鹿寨文化艺术中心一楼
邮编:545600
电话:0772–6812213
传真:0772–6812213
网址:http://www.lzwhg.net/
邮箱:lzxwhg5171@163.com
微信公众号:鹿寨县文化馆
平山山歌于2007年1月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已名声在外。2014年12月终于来到了耳闻已久的”戏窝子”平山镇,展开对平山山歌的调研。两次调查时间分别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观察访谈两种方法,调查对象有平山山歌的传承人、歌王、歌手、文化站负责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负责人以及来唱山歌和听山歌的民众等。本次调研旨在回顾总结平山山歌的历史、现状,传承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一、山歌概况
山歌属于民歌的一个品种,泛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地即兴发挥思想感情的歌唱。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有壮族山歌、客家山歌、瑶族山歌等。同一个民族因人数较多、支系繁杂、居住地域较广,又可根据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壮族山歌就分单声部山歌和多声部山歌。
壮族多声部山歌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种类颇多,分为”欢”、”西”、”比”、”加”、”论”等类,其中壮”欢”广泛流传于壮族聚居的右江、红水河、柳江及其上游各支流的广大地区,壮”欢”有二声部也有三声部。”支声复调多用同一的节奏和同向旋律线来体现统一的音乐形象,声部进行中,经常出现超越或交错。此起彼伏,效果别致,两个声部多为交替进入,某一声部开始歌腔,常常具有主导歌腔的意味,一般讲究音量平衡,习惯上高音部一人,低音部若干人不等,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支声式衬腔体复调山歌。”
壮族民歌中的”双声”,在北部方言区主要是”腔”类音乐,多声结构大多是派生性对和式支声型,歌词多为五言双句体。北路”双声”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声部的关系上,这一带民歌手广泛流传着一些口头理论,把歌唱的两个声部分别叫做”高音”和”低音”,把两者的关系称为”唱”与”跟”的关系,所谓”低音唱,高音跟。””低音要唱得清楚,高音要跟得好听。”低音就是该歌的主要腔口,”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的”双声”,低音”腔口”的主导地位正是形成北路”双声”以”腔”为体的重要因素。
五言四句欢是欢的基本形式,曲调由上下两句一联的两个组组成。韵律上有腰韵、头韵、腰脚韵等。每联的韵律关系是:后句的腰和前句的脚互押,两联之间的关系是前一联后句的脚和后一联前句的脚互押,第四句的脚可不要韵。
整个鹿寨县山歌可分为:客家山歌、瑶族红堂歌、壮族山歌等。有多种腔口,如鹿寨腔、平山中渡腔、龙江腔、寨沙四排腔等。整个鹿寨县山歌有单声部、二声部,如鹿寨腔就是单声部,适合攻擂、守擂的时候唱,比较明朗。
平山山歌指的是鹿寨县以平山腔为代表的山歌,辐射鹿寨县平山镇、中渡镇。平山山歌属于壮族的”二声部民歌”,分为男女两队,每队两人,适合对唱情歌。按地域划分属于壮族民歌中的北路地区,而北路地区是以”腔”类音乐为主的。平山山歌的腔口与北路其他的腔口不一样,起唱权让给了高音部,低音部主要以虚词衬句相随,只在偶句中重唱,歌尾有个重复。平山山歌的”腔”是一种羽主音腔口,两个声部的关系比较独特,都强调羽主音,高音部从羽出发向上发展到宫、商、角;低音部从羽出发向下发展到徵、角。两首相接,在重唱声中才能形成以羽音为中心的完整的五声羽调式结构。
二、平山山歌的历史
平山镇是鹿寨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现有人口4.3万人,以壮族为主。离县城42公里,从鹿寨县城经过中渡镇,驱车近一个小时,到达平山镇。这一带大小石山林立,素有”四十八弄”之称。平山镇下辖11个社区村委,分别是平山社区、九简、大阳、孔堂、青山、芝山村、石龙、中村、龙婆、榨油、屯秋。过去以种植水稻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全镇打造”甘蔗之乡、蜜桔之乡、油桃之乡、芥菜之乡、山歌之乡”的五乡品牌。平山以农业为支柱,山歌在其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平山山歌属于壮族山歌,过去都是用壮语演唱,又叫”壮欢”,五言四句,压腰韵。由于鹿寨的特殊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人多,越来越多外来人口的迁入,山歌逐渐用官话演唱,因为语音发音的不同,山歌变为七言四句。
农业文明孕育了山歌的产生和发展,劳作间隙、赶圩路上、三月三、中秋、喜事(娶媳、弥月、乔迁新居)。有古歌场,平山的”哑巴坳”。据回忆,当时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多至一两万人听唱,十几对歌手。中秋节通宵达旦地唱。特别是娶媳的时候大唱特唱。弥月之喜,先唱主家添丁,来日读书有出息。各类喜事的开头彩话歌与喜事内容相符即可。
1999年平山镇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革命老区”的光荣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领导的”柳北游击队”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利用山歌和顺口溜发动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山歌主题以谢党恩为主,歌颂人民当家做主,为农业生产服务,生活幸福。1958年在平山公社召开太阳片誓师大会,打擂台就是用山歌对唱的。60到70年代,歌书被毁,歌者被斗,歌师被揪,停止了一切唱山歌的活动。
80年代,压抑够久的山歌活动重新燃烧,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多人加入唱山歌的行列,更多元的主题出现。1984年,在县城文化中心举行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山歌会。1985年,在中渡镇举办了鹿寨县首届”三月三”香桥歌会,聚集了12个乡镇的山歌代表队,赶歌会的有5万多群众。
1986年,鹿寨县文联下设山歌协会,搜集整理了壮、汉、瑶等各民族民歌500余首,1987年编汇成《鹿寨县歌谣集》,分为劳动歌、时政歌、风俗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童谣等。其中10余首民歌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集(广西卷)》。
-
平山山歌的现状
(一)从歌圩到山歌会
“每逢圩日必有歌”,每到平山镇的圩日,集市上汇集了从各个村屯来赶圩的民众。到了中午,人们购买齐备生活生产所需品后,而不急着回家,而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平山镇文化站前的空地上,歇歇脚、聊聊天、听听山歌、唱唱山歌,俨然已经演变为民众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作为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圩,会唱山歌的来此唱上几个小时,不会唱的就来听别人唱。歌手三三两两坐着,听歌的人们把歌手围在中间,他们唱生活,唱情谊,唱历史,一直唱到下午四点,才依依不舍地散去。这个自发的歌圩已经成为当地的传统,从90年代就自发形成,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样的时空,把平日辛勤的人民从繁忙的生活生产劳动中暂时脱离出来,用自己擅长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唱山歌,来抒发感情,排解压力。就如同年轻人喜欢去KTV,通过唱歌的方式,以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结交朋友。而这样的自发组织的歌圩,就是父辈用他们的方式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给生活添彩。
“传统节日必成圩”,在三月三、中秋节、腊八、春节、庙会等传统节日到来时,在庙前的空地或是古歌场都会有歌圩,”四方歌手聚歌会,八方群众赶歌圩。”热闹非凡,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娱众。歌圩依旧是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具有群众参与面广,持续时间长,活跃气氛等特点,空气里都流淌着山歌。
除了传统的节日,每当家里有娶媳、进新房、小孩弥月、十二早等喜事,众多的亲戚朋友从外地来到家里,本村的山歌手会和别村来的客人对山歌,唱一夜,俗称”唱歌堂”。这在过去解决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主家无法安排那么多亲戚朋友过夜等问题,同时这也增加了热闹的气氛。如《平山山歌》记载:”晚宴天黑后众人即酝酿唱歌。男歌手自然踊跃于大厅堂前开腔。但有一不成文规矩,即喜事所在地(村屯)的歌手自然有权先唱,外来歌手需自觉遵守;若本村屯无过硬歌手则主动让位,欢迎外来歌手登场。男歌手先唱<娶媳贺喜>歌,再唱<厨师赞>歌、<久不唱>歌,接唱<初相逢>歌,女方往往还未开腔,就唱<劝唱求唱>歌。待唱十多首后女方开腔。先唱<不会唱>歌,男方则夸<你会唱>歌。由盘问歌后即转入交情结义的情歌,这是主要部分,也是对歌的高潮。其中还有猜谜歌、盘古歌、宵夜歌等等。若歌手多不止一对时(每对二男二女),多余歌手则分往左邻右舍对唱。唱至下半夜(两三点钟),即可称对方为旧情。若下次再有机会对歌或(赶圩)相见,均可以旧情相称,视如老友。歌逢对手,通宵达旦,听众很多亦赏歌过夜。唱至次日早饭后又接唱,以歌送女方(含<牛送>,即送新娘来的一帮姑娘或少数妇女)返程。这时又一个高潮迭起,专唱分离难舍嘱咐歌。送出门后常三、五步一歌,三、五步一停步,出村后或站立或坐立于路边树荫下、田基上、溪水旁、大石山边,归程一路是歌场,此起彼伏。田园荡歌,大山回音。越临近分离,声情越动人。在姑娘的花伞下,有时可见她们因哥妹情深难舍而偷偷流泪,常用汗巾擦之。真是<鲤鱼难舍滩头水,山伯难舍祝英台>。歌迷们仍有赏歌不离的,因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常常是送对方半天,才送上几里路。由于<终有一别>的缘故,双方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到了现在,作为一项热闹气氛的活动依旧存在,但随着村屯里能唱山歌的人老去,现在采用的是请山歌手的形式,主家一次请两男两女来到家中,通宵达旦地唱山歌,主家支付给山歌手一定的报酬,根据市场价格,越优秀的山歌手出场费越高。如此可见,山歌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的基础,已经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但这一曾经普及的娱乐形式正在式微,老一辈的老去,村屯里会唱能唱山歌的人已经很少,只能靠请专门的山歌手。
除了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圩外,由各级政府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会主办主题山歌会,利用主题山歌会来宣传时政方针,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艺形式来达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目的。根据”计生”、”普法”、”廉政”、”禁毒”、”防艾”等不同的主题要求,创作有时代气息的山歌,各个乡镇代表队比赛,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从1986年至今,每年春节都会在县城举办盛大的”迎新春”山歌会。鼓励创作山歌剧、山歌小品,在县、村春晚上演出,2006年,”广西歌王”李语松、陶业朝等参加了柳州市”春晚”演出,演唱了平山原生态山歌《好像紫燕追彩云》。每年县春晚都会有至少一个山歌的节目。山歌文化是鹿寨不可替代的文化。
鹿寨县还举办了”山歌王中王”、”我是山歌王”两届山歌大赛,邀请广西各路歌手共同切磋山歌技艺。
(二)重视歌本的收集
正如”古时传歌靠口头,口口相传歌易丢;如今传歌有歌本,万代千秋永流传。”,在2007年1月平山山歌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民间和政府都开始重视把山歌作为民间文学来整理收集,呈现出了丰富的成果。如平山镇龙婆村大正屯的罗祖定自己有心抄录的歌本《民族文化传统娱乐》,韦在绪于2008年9月和2009年6月,分别搜集整理汇编了两集《鹿寨山歌》,内容丰富,包含时政歌和情歌。2009年12月,由鹿寨县文化馆出版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山山歌》的特刊,全面介绍了平山山歌的基本特征、主要价值、历史渊源、保护计划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2011年7月,鹿寨县被广西山歌学会授予”广西山歌之乡”的荣誉称号,同年11月,由广西山歌学会出版了《广西山歌—广西山歌之乡鹿寨县专刊》。2012年,平山镇人民政府审编出版了《平山山歌》。
-
五、成果与问题
自从2007年1月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对平山山歌保护的意识增强,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是注重山歌的收集。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组织,都注重对山歌的收集,整理成册。一改”古时传歌靠口头,口口相传歌易丢。”实现”如今传歌有歌本,万代千秋永流传。”平山镇龙婆村大正屯的罗祖定有心抄录的歌本《民族文化传统娱乐》,韦在绪搜集整理汇编了两集《鹿寨山歌》。由县文化馆和平山镇人民政府审编、出版了两本《平山山歌》。
然后是开展山歌学习班。结合学员的情况编写教材,请来”广西的山歌王”、平山山歌的传承人李语松,系统教授了山歌、唱腔的特点,山歌的韵律,山歌对唱的技巧,以及山歌的创作。
第三是举办两届山歌赛,广邀全区各地山歌高手,一决高下,规模覆盖全区,收获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是平山山歌进校园。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筹备,把山歌辅导带进了校园,向广大师生普及山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地方文化。
除了以上取得的成果外,从调查中也发现存在的问题。